遇見的每一個人都不過是電影角色
那天遇上一個正在修讀電影學系的客人,她問及和媽媽的關係,說媽媽總是不能理解她、雙方經常吵架,想知道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和媽媽的關係。
Keeper的回應是: 「嘗試把媽媽當成是電影劇本的其中一個角色,作為編劇,你會認為這個角色背後曾經歷過什麼事情、有什麼成長經歷,才有今天這個人格設定?當用一個電影編劇的眼光去想媽媽的角色,你會認識到一個更立體的媽媽,也更能放下怨恨。」
我們總是很容易看不過眼身邊的人:年資較久但「高薪低能」的同事、愛面子又喜愛炫富的舊同學、喜歡搬弄事非的朋友等等⋯但我們卻很少想到一條問題:「為什麼這個人會變成這樣?」
年資較長的同事未能和自己好好合作,也許真的因為年長影響身體機能而未能好好配合工作需要;
喜愛炫富的背後也許他出生於一個缺乏愛、只重視物質的家庭;
喜愛搬弄事非的人或許也曾受過不少人的閒言閒語傷害⋯
當然一切都是我們猜想的原因,真正的原因是什麼,我們也許難以找到答案,但重要的是,透過這些猜想,我們都更能體諒那些我們看不過眼的人,理解了就能接納,接納了就能放下對錯,放下對錯就自然能改善和對方的關係。